
108課綱
2025-09-08
【2026學測時事焦點】碳費到底是什麼?從新制上路看懂公民必考三大概念
一杯飲料可能變貴?從「碳費」新制看懂公民必考三大概念
聽說開徵碳費後,電費、物價都可能上漲?這跟我的荷包有什麼關係?雖然飲料店不是碳費直接徵收對象,但會透過成本反映到售價:
首先,台電需繳納碳費,發電成本上升後,電價勢必調整,店家在煮茶、製冰與冷藏等環節的營運支出隨之增加;其次,飲料所仰賴的杯子、封膜與吸管多源自石化業,而石化業每年面臨巨額碳費,勢必將壓力轉嫁至包材價格,使店家進貨成本提高;最後,原料如茶葉、糖與奶精在運輸過程需依賴柴油卡車,當燃料供應商與物流業者因碳費而增加支出,也會推升運輸成本,間接墊高飲料的最終售價。由此可見,碳費並非遙遠的環保政策,而是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手中那杯飲料的價格。因此,對於學生們,它不僅涉及經濟學的外部性與成本轉嫁,更牽動政治決策的正當性,以及社會公平與世代永續的深層辯證。此議題,恰恰體現新世代教育所追求的整合能力與批判思維。
本文將以「碳費」新制為核心案例,精煉為三大公民必考概念,協助學子洞悉跨科題型的出題邏輯。藉此,讀者不僅能在考場上靈活運用知識,更能在公民社會的現實脈絡中,培養洞察趨勢、思辨未來的能力。
時事背景速覽:「碳費」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收錢?
政府在 2025 年正式啟動「碳費」新制,簡單來說,就是向 大型排碳企業(例如台電、石化業、鋼鐵業)收取費用。這筆錢並非一般稅收,而是 專款專用,用於再生能源、節能技術與減碳計畫。為什麼要收錢?因為企業生產過程排放二氧化碳,會加劇溫室效應,卻沒有直接為環境破壞付出代價。透過徵收碳費,讓「污染多的人多付錢」,形成公平機制,同時也迫使產業投資在低碳轉型。
懶人包圖解:碳費、碳稅、碳權,差別在哪裡?
名詞 | 定義 | 收取對象 | 計算方式 | 特色與重點 |
碳費 | 行政費用,由政府依排放量向企業收取費用,用來支持減碳政策。 | 年排放超過門檻的企業(如台電、大型製造業)。 | 依實際排放量 × 費率(例如台灣起始 300 元/噸)。 | 屬於「費用」,非稅收,專款專用於減碳、能源轉型。 |
碳稅 | 正式稅制,由國家課徵,納入國庫。 | 所有排放二氧化碳的單位或產品使用者(較廣泛)。 | 依碳含量或排放量 × 稅率。 | 屬於「稅收」,可用於一般財政用途;通常會影響更廣泛的物價。 |
碳權 | 排放權,指在「總量管制」下可被交易的排碳額度。 | 政府先劃定總排放量,再分配或拍賣給企業。 | 每 1 噸二氧化碳 = 1 單位碳權,可買賣交易。 | 透過市場機制調節,減排少的企業可賣額度給減排難的企業。 |
主要爭議點:環境保護 vs. 經濟衝擊
- 環保團體:批評碳費費率過低,無法真正促使企業減排,恐淪為「買環保門票」。
- 工商團體:擔心增加營運成本,削弱國際競爭力,甚至導致產品價格上漲。
- 政府立場:強調碳費是「漸進式工具」,在守護環境與維持經濟發展間尋求平衡,並將收入投入減碳與綠能建設。
必考概念一【經濟學】:污染為何是「外部成本」?市場失靈與政府角色
與內部性相對者即為外部性,而何謂內部、外部?其區分標準乃效果承受者處在經濟活動中的買家和賣家之間抑或是除此之外的其他對象。由於市場機制只考慮私人成本與私人利益,而忽略外部成本,此時社會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嚴重飆高,致使社會福利低於最優水平。而這種負面結果市場無從自行調節即發生市場失靈現象,唯有政府出馬才得以平復該現象。考點分析:
- 外部成本: 上文已介紹過外部性的定義。而外部性又包含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其差別在於效益為正面,成本為負面。另外社會成本等於內部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之公式請考生額外牢記。
- 外部成本內部化: 上文提到政府的干預手段中,外部成本內部化為其一。其目的乃讓製造出外部成本的工廠、企業負責,也就是將外部成本轉化為他們的內部成本,也就是碳費的原理:工廠製造汙染讓環境遭到破壞了,那麼就徵收碳費,讓他們來負擔清潔環境的費用。
素養題型預測:
假設汽車燃油市場存在外部成本:燃燒汽油會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社會健康與環境損害。市場原本僅考慮私人成本與需求,政府決定實施碳費政策,每公升汽油徵收額外費用,以內部化外部成本。請根據下列圖表回答問題:
.png)
1. 請在圖中標出「未內部化外部成本」與「內部化外部成本」的價格與數量。
外部成本內部化後供給線左移,均衡點價格上升數量減少。
2. 計算碳費後,社會成本減少的面積(社會福利損失減少)。
如若外部成本未內部化則社會成本為DJIFK,那麼外部成本內部化後則社會成本為0,那麼減少面積則為DJIFK。
必考概念二【政治學】:一項政策的角力——公共政策與利益團體
考點分析:
利益團體定義:可分為私利的利益團體和公利的利益團體。其為追求特定的利益,會透過遊說立法委員或捐助特定政黨經費以推動特定立法或制定政策。若遭遇極端情況可能會轉變為壓力團體,發起抗爭運動。素養題型預測:
假設你是某高耗能產業的公會代表,面對政府即將徵收的碳費政策,你認為費率過高將影響產業競爭力。請問你會透過哪些合法的途徑向政府表達訴求,以影響碳費的最終費率?並分析這些途徑可能的效果與限制。1. 公會組織進行遊說立委,或向經濟部、環保署等主管機關請願。限制:對政府官員並非強制性,效果可能輕微。
2. 捐助政黨,換取喜好政策的推動。限制:冒該政黨敗選的風險
3. 必要時轉換為壓力團體,發起社會運動向政府施壓。限制:利用社會輿論,但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可能降至冰點。
必考概念三【社會與法律】:為了下一代——永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
考點分析:
依釋字400號意旨,個人行使財產權應依法受社會責任及環境生態責任之限制。由此可見,憲法所保障之人民財產權並非絕對,且生來負有社會責任而令人民具有一定的忍受義務。是故除構成特別犧牲者政府應給予相當補償外,人民之財產權自應於社會公益前退讓。素養題型預測:
來源:〈台積電宣布全面導入再生能源,承諾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中央社》,2024年5月。
全球淨零排放浪潮下,台積電宣布未來十年內逐步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並承諾2050年全面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台積電指出,半導體產業雖為高耗能產業,但作為全球供應鏈關鍵企業,有責任回應國際社會對環境永續的期待。因此,台積電除了增加綠電採購、提升能源效率之外,也將在公司治理中納入ESG評估,要求供應鏈廠商共同遵循減碳標準,推動環境友善與社會責任兼顧的發展模式。
全球淨零排放浪潮下,台積電宣布未來十年內逐步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並承諾2050年全面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台積電指出,半導體產業雖為高耗能產業,但作為全球供應鏈關鍵企業,有責任回應國際社會對環境永續的期待。因此,台積電除了增加綠電採購、提升能源效率之外,也將在公司治理中納入ESG評估,要求供應鏈廠商共同遵循減碳標準,推動環境友善與社會責任兼顧的發展模式。
請閱讀上文,並回答以下問題:
「台積電導入ESG策略的行動,如何體現『永續發展』理念?結合釋字第400號關於財產權應受社會責任與環境責任限制的意旨,分析企業追求利潤與社會公益間的關係。」
答:台積電推動ESG,藉由綠電採購與減碳要求供應鏈,體現兼顧經濟、環境與社會的永續理念。因此企業追求利潤時也須退讓於公益與永續發展。
結論:從生活議題出發,跨領域思考是滿級分關鍵
碳費並非僅止於財政技術或環境工具,而是一個牽動多重學科的綜合性課題。其所揭示的,乃是經濟學上「外部性」的矯正機制,政治學中「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以及社會學所強調的「永續發展」責任,三者相互交織,方能完整勾勒出現代治理的圖像。從此可見,任何公共議題皆無法以單一視角窮盡解答,必須立基於跨領域的整合思維。學生若能以此為分析框架,再推及健保財務的永續、社會住宅的公平分配等時事問題,則可養成舉一反三的智識習慣。正如釋字第四百號所示,權利自帶責任,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正是一代法儒應有的格局與胸襟。想建立更完整的時事分析能力嗎?讓「STOODY思無敵雲端教育」成為你的神隊友!
碳費制度不只是環保議題,更牽涉到政府治理、公民參與與社會公平等面向。理解時事,也不只是為了考試,更是培養我們作為現代公民的思辨力與責任感。如果同學們也想建立一套跨領域的分析架構,不只是看懂新聞,更能看穿議題本質,「STOODY思無敵雲端教育」所推薦的「高拓海老師高中社會科學測複習」將是你的最佳起點!
屬於實戰型師資的高拓海老師,本身擁有新課綱的考試經驗,並取得漂亮的成績,能夠用最貼近同學們思維的方式,帶大家掌握素養題的解題思維。透過STOODY客製化諮詢與教師媒合,同學們在找老師、找補習班的過程中,不必再盲目地大海撈針,還能選擇一對一或小班制的線上課程,突破地理限制,提升學習效率!現在就註冊成為會員,讓我們一起練習從時事出發,打造屬於你的公民素養力!
專案課程搶先看!115高中社會學測複習加強班
從學測應戰到多元升學:打造你的社會思維力!
學社會科不只是為了考試,更是培養全球視野、理解社會運作、提升思辨力與公民素養的關鍵!
距離學測只剩半年,高老師透過重點整理+題型破解,讓你真正搞懂歷史、地理、公民三科,少背30%、提分看得見!
未來無論升學、職場、人際互動,社會科思維都能派上用場—現在就開始你的素養養成之旅!
【延伸閱讀】115學測:高中公民怎麼讀?滿級分攻略:從觀念建立到時事分析,讀好公民一篇就夠!
【延伸閱讀】如何準備學測社會科?送給學測生的5大高效學習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