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資訊
2022-07-26
科系怎麼選?志願登記時,不妨問問自己心裡的聲音
分科測驗的成績很快就要在27日公布了,而從7月30日到8月2日為止,則是大家該要把握機會登記志願的時候。考試已經在兩個禮拜前結束,這段期間,無「試」一身輕的你,是否也有稍微針對自己的預估成績,來選擇未來可能可以登記的志願呢?
科系怎麼選?選了這個「以後可以做什麼?」
相信許多人在面臨填志願、選科系的關卡,或多或少都會陷入這樣的煩惱——
- 「我應該選這個科系嗎?可是我沒有興趣唸……」
- 「我想要唸這個科系,可是爸媽說唸這個以後會『餓死』!」
- 「我沒有特別感興趣的科系,選哪一個好像都沒差。」
自信一點!試著打破「這個能賺錢嗎?」的迷思
可能跟台灣本身作為一個移民社會有關,我們講求務實、效率,面對事情的態度往往比較講求現實層面,繼而對於學習與志向選擇的思維,也時常容易導向「學這個可以賺錢嗎?」的思考脈絡裡。
賺錢當然很重要,但我們也認為,當我們還在學生階段的時候,我們確實比社會人士多出幾年時間的餘裕去探索自己。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新聞報導中,所謂的「考高分、滿分的孩子」,放棄就讀當今大部分的台灣人都還趨之若鶩的幾個熱門科系,事實上,我們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可惜的事,因為比起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按照大眾標準的「學霸」,運用自己的成績作為籌碼,來追求自己真正想要達成的志願,才是這個孩子的人生當中,最重要的大事。
尤其到了現在的台灣,學歷固然還是未來求職很重要的一環,可是跟過去相比起來,比重已經沒有那樣絕對,除了成績以外,在面對未來的挑戰時,挫折容忍、應對進退、處事能力、社會化的能力等等,可能往往都還比一組標示成績的分數還要重要更多。
賺錢當然很重要,但我們也認為,當我們還在學生階段的時候,我們確實比社會人士多出幾年時間的餘裕去探索自己。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新聞報導中,所謂的「考高分、滿分的孩子」,放棄就讀當今大部分的台灣人都還趨之若鶩的幾個熱門科系,事實上,我們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可惜的事,因為比起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按照大眾標準的「學霸」,運用自己的成績作為籌碼,來追求自己真正想要達成的志願,才是這個孩子的人生當中,最重要的大事。
尤其到了現在的台灣,學歷固然還是未來求職很重要的一環,可是跟過去相比起來,比重已經沒有那樣絕對,除了成績以外,在面對未來的挑戰時,挫折容忍、應對進退、處事能力、社會化的能力等等,可能往往都還比一組標示成績的分數還要重要更多。
素養教育的用意:幫助你重新認識自己!
教育部所發布的《十二年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上,對核心素養的定義是:「指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的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時,所應當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你注意到了嗎?
除了「知識」以外,素養教育也著重於培養「能力」與「態度」,在過去,我們往往疲於單一性地對分數的追求,對課外的一切,卻因為「這個不會考」而選擇不去接觸,如此的惡性循環,久而久之當我們脫離了這個純粹以考試、分數來決定一切的環境時,就會變得無所適從,例如我們可能就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了,我們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會產生熱忱和愛好,那又要如何來決定自己的未來呢?
你注意到了嗎?
除了「知識」以外,素養教育也著重於培養「能力」與「態度」,在過去,我們往往疲於單一性地對分數的追求,對課外的一切,卻因為「這個不會考」而選擇不去接觸,如此的惡性循環,久而久之當我們脫離了這個純粹以考試、分數來決定一切的環境時,就會變得無所適從,例如我們可能就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了,我們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會產生熱忱和愛好,那又要如何來決定自己的未來呢?
擇其所愛,愛其所擇,給未來一個更好的自己
因此,我們也鼓勵大家,在這段期間,好好傾聽一下自己「內心的聲音」,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真正喜歡的究竟是什麼,雖然在現在,轉換跑道或者跨領域也已經逐漸成為一種趨勢,而因為志向的改變進一步轉換跑道,也成為一種常態,但如果可以在現階段就先確立好自己的志向,對於未來的發展當然也相對會較有更明確的方向感和自信心。
所以這幾天,大家不妨抽空做做落點分析,翻一下簡章,先讓自己有個底,接下來在面對志願登記的時候,才不會無所適從喔!
所以這幾天,大家不妨抽空做做落點分析,翻一下簡章,先讓自己有個底,接下來在面對志願登記的時候,才不會無所適從喔!
【延伸閱讀:線上家教是什麼?課後輔導最推薦】
【延伸閱讀:從實體班到線上家教——是什麼改變了家長的選擇?】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