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
2025-11-24
數學老師必看!如何將 AI 融入 108 課綱教學?6 大素養導向策略解析
當學生問「學這個要幹嘛?」AI 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 108 課綱的教學現場,數學老師們常面臨雙重挑戰:我們一方面要落實素養導向教學,另一方面可能還要回應學生對於「數學無用論」的質疑。隨著生成式 AI 與大數據技術的爆發,筆者認為,我們迎來了一個絕佳的翻轉契機。數學可以是驅動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與資料科學的核心引擎。當我們能將課本知識與 AI 原理連結時,枯燥的定理將瞬間變得立體且充滿意義。
這篇文章將針對高中數學 108 課綱的關鍵單元與課綱設計,提供 6 個具體的教學切入點。無論是數 A、數 B 或選修數學,您都可以透過這些策略,協助學生建立「資料素養」與「模型思維」,培養他們成為 AI 時代能駕馭數據的跨領域人才。
一、強化資料素養:從「統計」走向「數據決策」|對應課綱:數據分析、機率與統計
首先,「數據分析」與「機率統計」是 AI 模型訓練與驗證的底層邏輯。機器學習的本質,就是運用數學方法從龐雜資料中提煉規律,並量化預測結果的信心水準。透過這些單元的學習,學生將能掌握評估模型效能的關鍵指標,從根本上理解 AI 如何在充滿變數的環境中進行運算與決策。
賦予數據真實意義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在課堂上所計算的平均數、標準差,對應到 AI 模型中「特徵標準化」的過程。而假設檢定與信賴區間,則是評估 AI 模型效能(如準確率 Accuracy、召回率 Recall、ROC 曲線)的數學基礎。
導入運算思維實作
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結合 Python 或 R 語言(例如 Pandas 套件)處理真實資料集,甚至運用 Excel 進行簡單的蒙地卡羅模擬(Monte Carlo Method)。讓學生親眼看見「隨機性」與「大數法則」如何運作,從而深刻理解不確定性。
二、深化函數思維:神經網路的數學基石|對應課綱:多項式、指數對數、三角函數
「多項式」、「指數對數」與「三角函數」等核心單元,是建構機器學習模型的數學原型。多項式建立了線性迴歸的基礎,幫助我們擬合數據趨勢;指數與對數函數構成了神經網路中激活函數的運算原理;而三角函數則提供了處理時間序列與訊號週期的關鍵工具。透過這些函數的學習,學生將能從代數觀點,解析 AI 模型如何描述並預測複雜的現實世界。
線性迴歸與多項式
我們可以將「線性迴歸」視作最基礎的機器學習模型(一階多項式擬合)。透過最小平方法(Least Squares),讓學生理解機器是如何透過數學尋找數據間的最佳規律。
指數、對數與神經元
在深度學習中,決定神經元是否被啟動的「激活函數」(如 Sigmoid、ReLU),其背後原理正是指數與對數運算。這能讓學生明白,看似抽象的\(log\)與 \(e^x\),其實是大腦模擬運算的關鍵。
三角函數與訊號處理
我們可以利用三角函數的週期性,介紹其在語音辨識、訊號處理中的應用。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行有餘力,還可以淺談快速傅立葉轉換(FFT)的概念,展示數學如何將聲音訊號拆解為頻率特徵。
三、立體化空間思維:高維度資料的幾何觀|對應課綱:平面向量、矩陣、二次曲線
「平面向量」與「二次曲線」單元,是通往 AI 高維特徵空間的幾何入口。在人工智慧領域,舉凡圖像辨識或自然語言處理,都需要把資料轉化為向量形式進行運算。透過向量內積,我們能量化資料間的相似程度;而二次曲線與矩陣變換的概念,則為理解資料降維與特徵提取(如 PCA)提供了直觀的幾何解釋,引導學生從平面思維跨越至多維數據分析的視野。
向量內積與相似度
如果說向量是資料特徵的載體,那麼透過「內積」計算出的「餘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正是許多推薦系統,如Netflix,判斷「你可能會喜歡這部電影」的核心演算法。換句話說,向量內積的計算早就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
矩陣與降維技術
將矩陣變換與特徵值分解(Eigenvalue Decomposition),連結到資料科學中的「主成分分析」(PCA),就可以由此讓學生理解幾何學中的投影與旋轉,如何幫助我們在複雜的大數據中,找出最重要的資訊軸線。
四、活用微積分:機器學習的優化引擎|對應課綱:微分、積分
「微分」與「積分」的運算原理,實為驅動 AI 模型自我修正與優化的核心動力。微分應用於尋找函數極值,直接對應了機器學習中「梯度下降法」的運作邏輯,指引模型逐步降低誤差以逼近最佳解;積分則能協助解析累積效應與機率密度。透過微積分的學習,學生將能深入演算法核心,理解機器如何透過嚴謹的數學迭代,實現智慧化的決策過程。
微分與梯度下降
將「微分求極值」的概念,延伸至機器學習中的「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scent)。讓學生理解 AI 如何透過計算微分,一步步找到誤差最小的最佳解。
積分與累積誤差
利用積分概念解釋累積誤差的計算,或是正則化(Regularization)如何透過數學手段防止模型「死背答案」(過度擬合),則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模型泛化能力的認識。
五、跨域整合教學:專題實作(PBL)的場域|對應課綱:探究與實作
透過組織「影像辨識」、「語音分析」或「推薦系統」等 AI 應用專題,教師能為學生搭建一個整合數學知識的實作場域。這類專題促使學生綜合運用數據分析、向量幾何與函數模型來解決真實問題,將課綱中分立的單元串聯為具體的解決方案。此教學設計直接落實了探究與實作的精神,協助學生將數學理論轉化為面對跨領域挑戰的實戰能力。
主題式學習與全流程體驗
我們可以設計如「手寫數字辨識」、「簡單語音分類」或「電影推薦系統」等學習主題,並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流程。例如先運用統計做資料前處理,並以函數與向量做特徵工程,最後透過微積分概念理解模型訓練,讓學生深刻體會數學工具如何在生物、經濟或藝術領域中解決實際問題。
六、善用數位工具:看見數學的動態之美(對應課綱: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引入 Python、Julia 等開源語言與 Desmos、GeoGebra 等動態工具,能為數學教學建立數位化的探索環境。這些工具將抽象的代數運算與幾何變換,轉化為可視、可互動的具體過程。透過程式實作與動態模擬,學生得以即時驗證數學理論,並在此過程中培養 AI 時代必備的運算思維與工具應用能力。
視覺化與動態模擬與做中學
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引入 Python (Jupyter Notebook) 或動態幾何軟體 (GeoGebra/Desmos),讓學生實際撰寫簡單程式碼來觀察函數圖形的變化、向量矩陣的旋轉效果。透過即時的反饋,學生能從「計算者」轉變為「探索者」,從數值的跳動中直觀地掌握數學原理。
結語:與STOODY合作,讓學生透過數學掌握迎向AI新趨勢的門票!
面對 AI 浪潮,我們不需要把數學課變成程式設計課,而是要升級數學課的視野。透過上述6大教學策略,我們能將108 課綱的經典內容與現代科技緊密接軌。當老師能引導學生看見公式背後的 AI 原理,我們培養的就不只是會解題的學生,而是具備「數據思維」、懂得運用數學解決真實問題的未來人才。STOODY深刻理解,每位老師都是優秀的課程設計師與引路人,因此 STOODY也為老師們提供以下服務:
- 師資培訓:從課程設計到數位教學工具操作,協助老師掌握現代教育核心知能。
- 學習資源:提供可即時應用的教材、教學範例與活動設計,減輕備課負擔。
- 教學諮詢:一對一或小組形式的教學診斷與策略建議,讓老師在實務中找到解方。
我們相信,當老師擁有足夠的支持與資源,就能設計出更有深度、更有溫度的課程,真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全面發展打下穩固的基礎。如果您也正在尋找教學上的靈感、資源或夥伴,歡迎加入 STOODY,一起讓未來的數學課,變得更有力量、更有前瞻性!

【Woody老師優質好文精選】
學測數A如何準備?高分關鍵技巧與讀書計畫方向總整理!
想學AI,先學好高中數學!線性代數與微積分如何成為人工智慧的關鍵?
高中數學如何為AI學習鋪路?機率統計、離散數學與實作建議,讓你成為AI高手!
戰勝排列組合(一):如何計算組合數C(m, n):從概念到實作,搞懂C的算法!
戰勝排列組合(二)如何計算排列公式P(m, n):「重複問題」的概念解釋及範例